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
补强师范生科学素养、工程素养、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四有”好老师培养新模式引领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深度变革
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更要以科学探索为引领,守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探求欲,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育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履行基础教育“基点”使命,服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创新激活科技与人才源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表示,北师大通过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举办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系统布局教育创新生态
《瞭望》:北师大在系统布局教育创新生态、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哪些改革创新举措?
于吉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作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校强化“龙头”作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一是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优化匹配国家需求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长周期培养与自主培养新范式,锻造教育强国急需人才梯队。
二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学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领域,建设跨学科的人文社科、理工科改革特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层次障碍的新模式。
三是实施卓越科研战略。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瞄准重点领域,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着力培育“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完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四是深化人才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学校以建立长周期激励约束机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体系,探索长周期评价、跨学科团队评价,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履行“基点”使命,服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全面优化“强师工程”,助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强化服务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综合能力,联动央—地—企—校多层次主体,打造“强师工程-县中振兴”有效路径,线上线下双渠道服务全国在职教师能力与学历提升,为中国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优化“优师计划”育人体系,实施“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师计划”),推进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变革,补强师范生科学素养、工程素养、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形成“又红又专、专通结合”的“四有”好老师培养新模式,引领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深度变革。
三是发挥教育领域国家高端智库作用,研究阐释教育综合改革、数字化变革、教育资源配置等教育领域重大问题,持续产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的高质量咨政成果。同时,整合优势学科,引领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创新范式,联合政府、企业等,聚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领域,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应用开发、模型评测、课程建设。
《瞭望》:教博会在促进教育创新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于吉红:回望123年的办学历程,北师大书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从百年前率先派出海外留学生、率先开办教育研究科、率先创办平民学校,到20世纪80年代倡议设立新中国教师节,再到新时代创办“教博会”、实施“强师工程”,教育创新已深深熔铸于这所百廿师范的血脉基因。
教博会是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起,北师大连续主办六届教博会,并将于今年11月15日至17日举办第七届教博会。十年来,教博会始终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累计展示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近万项,吸引超百万人参与,已成为引领教育创新的“风向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连心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以及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闪亮名片”。
教博会设立SERVE奖,通过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育创新”,有效引领教育创新方向、孵化教育创新成果;搭建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市场推广的教育创新生态链,突破传统教育局限性,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创新;通过开展国际对话,展现中国教育创新软实力,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新征程上,教博会要肩负三重使命:其一,汇聚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势能”,成为教育成果跨区域、跨领域转化的枢纽,通过展示教育创新的典型案例,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其二,共享教育改革攻坚的“协同智慧”,突破传统展会模式,构建“政策—理论—实践”对话机制,回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命题;其三,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立足本土文化根基,对接全球教育变革趋势,通过成果分享与交流碰撞,为推动中国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
引领智能时代教师教育革新
《瞭望》:作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学府,北师大在教师教育创新方面有何重点举措?
于吉红:今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面落地、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学校始终牢记“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初心,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教师教育领域重大关键性问题,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前面提到了学校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的两个重要举措,一个是为破解中西部教育均衡发展困局而设的“优师计划”,一个是为突破拔尖创新型教师培养瓶颈而设的“卓师计划”,都纳入了学校“强师工程”统筹推进。
一方面,作为国家“优师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职后帮扶—深造”与“履教经验反哺师范育人改革”的闭环保障体系。五年来,学校共招录“优师计划”学生3418人,今年首届360余名毕业生响应号召履约从教,奔赴中西部13个省区的148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基础教育一线。
另一方面,学校自主增设“卓师计划”,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学校以“用最好的人培养更好的人”为育人理念,设立“卓师实验班”,源头招生和二次选拔并行,高标准遴选各学科最优秀的学生进入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重塑教师教育引领办学优势。2025年,学校已在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化学四个专业开展试点培养工作,招收首届“卓师计划”学生80名,吸引一批优秀生源报考。
与此同时,学校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为牵引,示范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构建多学科支撑教师教育新体系。学校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增设学科教育二级学科,充分统筹专业力量,夯实教师教育学科基础。学科结构由传统文理向文、理、工、信深度融合转型,形成学科教育精深、跨学科交叉互促、全学科支撑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
二是升级强化教师素养实训实验平台建设。学校建立“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模块化进阶式实验实训体系。目前,学校正规划在珠海校区新建的未来教育大楼构建“国家安全—生态责任—智能技术—数字素养—未来设计”五大能力维度的八大实训平台,突出跨学科能力培养。
三是完善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学校构建适配“4+X”多元模式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分学段、一体化设计教育教学内容,配套推进课程教材和学科教育改革、弹性学制、实习实践模式创新,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卓越教师养成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对传统教学形态进行系统性重构,既改变了知识供给的模式与效率,也对教师核心专业能力提出迭代要求。在人机协同的教育新场景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功能被削弱,其专业价值更多体现在引导深度学习、激发创新思维与培育综合素养。师范院校需要因应时代趋势,探索更新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从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向以促进综合素养发展为重转型。与这一转型需求并行的,是基础教育对高学历、复合型、创新型教师的需求持续增长,北师大正在推进的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便是聚焦于推动这类契合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教师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主楼(资料照片) 北京师范大学供图推动科学教育培育更多“未来科学家”
《瞭望》: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你认为应如何做好科学教育?
于吉红:科学教育是一项长周期、系统性的工程,基础教育是国民科学教育的起点,是孕育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国民创新素质的重要土壤。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在中小学科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北师大主动作为,发挥排头兵示范引领作用,成立科学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强化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研发科学教育精品教材和数字化课程,积极探索大中小学贯通、政产学研协同的机制创新。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挑战,充分认识到我国中小学在科学思维启蒙、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育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板,如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基础、科学教育师资基础还比较薄弱,科学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课程实施不足现象仍比较突出,等等。
科学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科技界和教育界加强协作,以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厚植科学文化土壤为愿景,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更要以科学探索为引领,守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探求欲,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育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打造优质、开放、共享的科学教育资源体系。可以说,教材是“根”,课程是“干”,实践是“叶”。高校应带头整合优势资源,抓紧研制高标准科学教育核心资源目录,开发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反映前沿技术、阐释自然科学的精品教材、科学教育读物和数字化课程,配套研发形式多样、简单易行的科学实践器材、装备、材料包等。应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提升科学课程的纵向连贯性和横向整合性,重构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培育科学精神,创设真实科学教育实践场景。以学科实践教学为主阵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一体化推进,为中小学生提供沉浸式、具备真实体验的学习场景。一方面,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实践,让每一个孩子从知道是什么、从哪里来,再到为什么、到哪里去,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动心。另一方面,推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发展,将科学的求真、人文的求善、艺术的求美辩证结合,引导学生在文理交融中提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建强师资队伍,夯实中小学科学教育之基。应加大科学教师培养力度,不仅是师范院校要增设科学教育专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也要参与到科学教师培养中来,中小学还可以通过转岗培养等方式建强科学教师队伍。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乡镇中小学和县域高中的科学教师培养力度,通过结对帮扶、区域内轮岗等方式,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市县之间差距。应将科学教育作为“国培计划”和地区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组织多样化的全国性教师培训项目,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科学教师教育实践平台,切实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施教水平。
创新协同机制,营造科学教育良好氛围。坚持资源联动,开展科学教育的政策解读、理念传播、案例成果的交流,培育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助力构筑大中小学、高新企业、科技场馆、科研院所共创共建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让崇尚科学的精神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汇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合力。
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分努力——无论是改进一节科学课,搭建一个实验台,还是点燃一个孩子的科学梦想——都是在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积蓄点点星火。■
嘉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